联系电话:0536-8832513
新闻中心

中国“菜篮子”点亮绿色未来

一千五百年前,“农圣”贾思勰在这里著就中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《齐民要术》,泽被万世。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,如今,穿境而过的弥河两岸,分布着超过15.7万个蔬菜大棚,在开阔的乡间绵延,这是专属于“中国蔬菜之乡”寿光的奇特景观。寿光,这座因菜而兴的城市,正不断续写着自己的传奇。

1.jpg

“农圣”贾思勰

  一、农民致富的摇钱树

  在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,由党支部领办成立专业合作社,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“崔西路子”。“传统西红柿一斤两三元,这个西红柿每斤最低10元,价格高时一斤20多元”,崔岭西村的村民如是说道。2014年,村里成立合作社,从“一家一户单打独斗”变为“一社一体抱团发展”,破解了以往“无组织、无保障”“销路窄、议价弱”“缺资金、缺土地”的难题。

  为更好地打造蔬菜品牌,提升蔬菜品质,崔岭西村除了引进优良品种外,还注册了“崔西一品”商标,建设了占地200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。现在,崔岭西村每年的集体收入达到了400多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4万多元,户均存款30万元。

2.jpg

  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,从凌晨两点就开始一片繁忙的景象,当夜采摘的新鲜蔬菜汇集在这里,打包装车,几个小时内就会有近万吨蔬菜被送往全国各地。今天,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,蔬菜大棚年产量450万吨,年交易蔬菜900多万吨,蔬菜总产值110亿元。“寿光蔬菜”以高质量、高标准、有特色、有口碑成为享誉全国的“金字招牌”,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。

3.jpg

  二、产业发展的风向标

  成为“中国蔬菜之乡”,“硬件”与“软件”两手都要硬。

  近年来,寿光市全力打造全国设施蔬菜综合服务基地。先后落户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等12家国字号农业研发平台,5项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,农业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%;自主研发蔬菜品种160个,种苗年繁育能力提高到18亿株,蔬菜种业发展成功入围国家战略。抓住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重大机遇,大力推进种子研发、标准制定、数字农业、预制菜产业发展,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跑出了寿光“加速度”。


  为了打造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“寿光模式”不断创新提升,推行“全链领航”战略。在前端,围绕标准制定、种子研发发力,抢占产业制高点;在中间,构建以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让农户们握指成拳、抱团致富;在后端,着力品牌培育、品质提升,巩固竞争力优势。产业链前端、中间、后端一体联动,勾勒出蔬菜全产业链的“微笑曲线”。

4.jpg

  三、市场稳定的压舱石

  蔬菜生产供应关系基本民生和物价稳定。国家每次有困难,寿光都不会缺席,充分发挥蔬菜领域保供稳价“压舱石”作用,一次次挺身而出,为稳定疫情地区的蔬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2020年武汉出现新冠疫情,寿光立刻组织菜农们连夜采摘蔬菜,次日中午即装车出发,日供600吨新鲜蔬菜驰援武汉,之后更是提升至日供2000吨以上,并持续半个多月。

5.jpg

  今年,上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疫情“大考”。寿光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同时,积极落实相关部署,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知名“蔬菜之乡”和蔬菜集散地作用,全面升级保供措施,全力做好对上海等重点地区蔬菜供应保障工作,为全国疫情防控大局积极贡献力量。

6.jpg

  四、独乐乐?众乐乐!

  30载拼搏奋进,寿光人民富裕了,城市发展日新月异。但放眼全国,不少地区仍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水平效率低、农民收入低、农村发展水平低的困境。

  寿光从不吝啬自己的“镇市之宝”,全国各地的蔬菜大棚,寿光人没少“插手”。1991年开始,寿光人就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——农民技术员送出家乡,指导各地蔬菜大棚建造和管理技术。

  寿光菜博会连续成功举办23年,累计接待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3000多万人次的展商、游客,展示推广了一大批国内外农业发展最新成果,与五湖四海的朋友增进了交流、加深了感情、收获了友谊。

7.jpg

  如今,“寿光标准”已输出到全国20多个省市,常年有8000多名寿光技术人员在外指导蔬菜生产,寿光每年接待为菜而来的客人超200万人次,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“寿光元素”。寿光的先进理念、实用技术、优良品种传播到全国各地,从万仞冰峰到戈壁绿洲,从茫茫草原到幽幽山谷,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,“寿光模式”遍地开花,开启了一场影响全国的蔬菜革命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。”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寿光人证明了,“今天播下一粒种子,明天就会收获一片希望”。标准可参考、经验可复制、模式可推广,这是寿光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,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新贡献。

10.jpg